信息资讯
信息资讯
联通世界,服务三农,打造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新通道

首页 / 信息资讯 / 国内视野 / 农业科技成果跨境转化的障碍与对策

农业科技成果跨境转化的障碍与对策

来源:唐坚/文发布日期:2025-06-19点击量:184

(唐坚:农业科技成果跨境转化的障碍与对策)


在全球人口持续增长和资源环境约束日益严峻的时代背景下,农业作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,其现代化进程在保障粮食安全、维护社会稳定、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,农业科技成果跨境转化在加强农产品质量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、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。从全球范围来看,农业科技成果跨境转化有利于改善全球农业资源配置,加强农业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,实现各国农业优势互补,对于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。

一、农业科技成果跨境转化的主要模式

1.企业合作模式

农业企业结合商业利益与市场需求,采取技术许可、技术转让以及合资企业等形式,助力农业科技成果跨境转化。以先正达集团中国与印度种业企业的杂交水稻技术合作为例,印度作为全球主要的粮食生产国,面临着水稻产量提升和抗逆性增强的需求,而先正达在杂交育种技术领域具有领先优势;先正达将其研发的高产、抗病虫害杂交水稻品种技术授权给印度当地大型种业企业,双方共同建立研发团队,针对印度不同地区的土壤和气候条件进行品种改良。

2.政府间合作模式

各国政府根据国家农业战略与发展需求,通过签署双边或多边合作协议等方式,为农业科技成果跨境转化建立整体架构。以中国与巴西的农业合作协议为例,两国政府在农业技术推广、科研合作以及人才培养等领域达成共识,共同开展若干农业科技合作项目。在农业生物技术方面,两国联合研究开发符合巴西特殊环境要求的农作物品种,发挥中国在杂交育种技术领域的显著优势,利用巴西丰富的农业资源,培育出抗逆性强、产量高的农作物新品种,且在巴西大力推广和示范。

3.国际组织合作模式

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(FAO)、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(CGIAR)等,通过制定国际标准、开展技术培训、国际合作项目等途径,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。比如,CGIAR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农业科研合作,旨在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、全球粮食安全等问题,其研究成果被多个国家推广及应用。在国际组织合作模式下,可以对全球优势农业科技资源进行整合,推动全球各国间的技术交流与知识共享,为农业科技成果跨境转化提供国际化平台。

二、农业科技成果跨境转化的障碍

1.政策差异

各国政府的农业科技政策在发展目标与重点上有着显著差异,使得农业科技成果跨境转化存在诸多障碍。从发展目标来看,有些国家将农业科技作为提高国家农业核心竞争力、增加国际农产品市场比重的关键措施,有些国家则是通过农业科技成果赋能农业可持续发展。从发展重点来看,发达国家因为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,其农业科技政策通常倾向于研发高端农业技术,如人工智能、基因编辑等先进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,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、加强农产品质量。发展中国家因为农业基础相对薄弱,面临着缓解贫困、粮食安全等诸多挑战,其农业科技政策通常侧重于解决最基本的农业生产问题,如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、推广高产抗病的农作物品种等,以保障粮食供应。

2.文化差异

文化差异是农业科技成果跨境转化中不可忽视的因素,对合作交流与成果应用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。全球各国在农业生产上有着不同的理念,主要是因为各国差异化的文化、历史和地理背景。在欧洲国家,如法国重视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,农业生产注重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,追求农产品的安全性和高品质;法国的有机农业迅速发展,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需严格遵守有机农业标准,尽可能减少化肥与农药的使用,注重维持生态系统平衡。在亚洲国家,如印度的农业生产主要用于满足人口增长引起的粮食需求,寻求提高农作物的产量,在生产过程中对农药与化肥的依赖性较大。此种理念上的显著差异,导致法国生态农业科技成果在向印度转化时,面临着理念上的冲突和矛盾,印度农民可能会对这些技术持怀疑态度,进而对双方的交流合作与成果推广造成影响。

3.技术标准差异

在农业科技成果跨境转化中,由于各国现行技术标准的差异性,影响整个转化进程。技术标准差异主要体现在农产品的质量要求、生产过程、安全标准、设备技术等方面;在质量要求方面,各国对重金属含量、农药残留等指标的要求有着明显不同。比如,欧盟针对农产品农药残留制定了极其严苛的标准,将多种农药的残留限量限定在极低水平,有些农药残留限量甚至达到了微克/千克级别。而有些发展中国家因为农业生产水平、检测技术等因素的影响,农产品质量标准较为宽松,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是欧盟的几倍甚至几十倍。此种巨大的标准差异,导致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农产品在出口欧盟时,面临着非常高的技术门槛,无法达到欧盟的质量标准要求,进而影响到农业科技成果的跨境转化和应用。

三、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跨境转化的对策

1.加强政策协调

全球各国政府间应构建农业科技政策沟通协调常态化机制,定期组织政策交流、高层对话等活动。比如,举办农业科技政策国际论坛,邀请各国政府官员、企业代表、专家学者等,针对农业科技政策导向、发展战略、前沿领域等内容进行交流和讨论。在论坛上,各国可以分享自己的农业科技发展成果与政策经验,共同探讨目前农业科技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,积极寻求政策协调的合作机会。成立双边或多边的农业科技政策协调工作组,针对具体合作项目与跨境转化事项,展开专项沟通与协调;该工作组由专业人员组成,及时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政策问题,为农业科技成果跨境转化提供有力保障。

2.加强文化交流

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,在农业科技成果跨境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,是突破文化隔阂、促进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关键举措。组织文化交流活动,是加深全球各国互相了解的主要途径;通过举办农业文化展览、农业技术交流研讨会、农业科技文化节等相关活动,为农业从业者提供广阔的交流互动平台。在农业技术交流研讨会上,邀请农业专家分享最新科研成果以及实践经验,深化技术交流与合作;在农业科技文化节上,展示全球各国的传统农业文化、农业科技成果以及特色农产品等,让参与者能够了解各国的农业文化和发展现状。通过这些活动,不但能够增进各国人民间的信任和友谊,而且还可以让各国更好熟悉彼此的文化背景与农业科技成果,进而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跨境转化。

3.推动技术标准互认

由国际组织牵头,联合各国的农业部门、行业协会、科研机构等,成立农业技术标准国际化协调委员会;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、生产过程以及设备技术等重点领域,根据各国现行标准的差异和共性,制定涵盖农业科技主要领域的通用标准,如统一重金属含量、农药残留等指标的限量要求。与此同时,还应搭建技术标准互认平台。全面整合各国现有农业技术标准文件,创建标准互认数据库,明确各个标准间的对应关系及转换方式,便于企业查询和应用;引进国际权威的第三方认证机构,对农业科技成果及其产品开展统一检测和认证,取得认证后可以在互认平台成员国内直接应用,降低重复检测成本;各国政府通过专项合作协议、贸易协定等形式,构建技术标准互认机制,例如中国与东盟可针对热带作物种植技术标准进行互认,合理应对农产品贸易技术壁垒。

>